從五金器具到汽車制造,標致家族在取舍間書寫了百年歷史,從四肢行走的猛獸逐漸成長為雙腳站立的雄獅。
標致家族的發展伴隨著法國的歷史流淌至今。早在15世紀,標致家族的歷史就寫下了篇章的第一筆。
戰爭中崛起
1725年,標致家族的讓-雅克·標致和埃里蒙庫爾磨坊主的女兒凱瑟琳·梅特塔爾結婚,他們育有五個兒子:兩個成為地主、兩個管理磨坊廠,而他們的長子讓-皮埃爾繼承家業成為磨坊主,研磨谷物和大麻,這是在當時的鄉村社會中技術含量較高的工種。1793年,他們在下克拉泰建立起第二家磨坊,這就是第一個標致企業。
在農業經濟主導的時期,標致家族已經將目光瞄準了工業,隨后在拿破侖橫掃歐洲之時,戰爭為標志帶來了業務量的提升,也為品牌的發展注入了足夠的動力。標致曾涉足制造業的諸多領域,比如五金工具、家用器皿、裙撐、望遠鏡、夾鼻眼鏡彈簧、鋸條、外科手術器械、獵槍、收音機、縫紉機等。
19世紀初葉“標致兄長公司”和“標致兄弟公司”分別成立。磨坊的生意交接給了鑄造廠與紡織廠,而彼時,這兩個行業也正是歐洲社會的主導行業。踏著歷史的軌跡,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標致家族正式進入工業時代。
凡爾賽宮記錄著路易十四的用餐習慣——用手。直至18世紀,法國的貴族才流行用叉子吃飯;除此之外,大航海時代為英國、荷蘭等國帶來了海上的勢力,因此在法國胡椒和咖啡等奢侈品與老百姓是絕緣的。
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生產力的整體攀升令市場擴容。到1824年,標致公司的鋼材生產已達到日產100—150公斤的水平,并出口歐洲諸國。到1832年,標致公司又改組,并將公司名改為“標致兄長公司”,生產規模向五金工具制品發展。
1840年,標致生產出了全世界第一個咖啡磨,這一產品一直到1965年才停產。而正是從咖啡磨開始,私人或桌上的金屬物品,木質、鋼制研磨機,針對糖、鹽、胡椒的研磨裝置、理發推子、貴婦們使用的裙撐、胸衣都開始成為標致工廠十分緊俏的產品。
標致公司從1867年開始生產縫紉機,并一直持續到1936年。在1869年,標致還曾為軍隊生產馬拉的割草機。
縱觀標致家族的發展史,開始的業務可謂繁雜不一,但也反映了那一時代整個社會形態的飛速發展。當工業革命的影響持續發酵,汽車工業的前景令標致家族看到了商機。
堅持造車
時間推進到1882年,與同樣歷史悠久的斯柯達一樣,標致的汽車生產也緣起與自行車,隨后自行車和摩托車逐漸成為標致公司的主要工業產品。
隨著戴姆勒為汽車的誕生貢獻了比較原始的技術,標致公司的阿爾芒·標致認定了這將是未來家族的發展方向。由于他非常熱愛汽車,因此他拜訪了戴姆勒。
1889年,標致與著名的蒸汽動力學專家萊昂·塞波萊合作,制造出一輛名為“塞波萊-標致”的三輪蒸汽動力車,并在1889年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當時,標致公司已有1100名工人。
但是1年后,阿爾芒果斷放棄蒸汽機車的生產,開始轉向燃油機,標致的第一輛以燃油為動力的四輪標致汽車“2型”誕生。而引擎正是戴姆勒提供。
盡管奔馳與戴姆勒被譽為汽車的發明者,但是1891年標致汽車的開售正式宣布了汽車這一產品走向市場。標致首次售出的是一輛“3型”汽車,這一車型在標致家族中總共生產了64輛。
標志開始在汽車生產領域走向壯大。1894、1895年,阿爾芒的產品走向多樣化,雙座、折疊、封閉式客貨兩用車等都是在這段時間里誕生。
但是,阿爾芒對汽車的癡迷并未得到家族的全力支持,在經濟危機中,他與家族首領歐仁對公司的發展產生了分歧,但是緊俏的銷量以及豐厚的回報令阿爾芒堅定了之前的信念。于是1896年,阿爾芒正式創立“標致汽車公司”自立門戶。
經濟危機之后,標致家族悔不當初,向阿爾芒建議一起購買專利,創立自己的“標致獅”品牌。經過六年的談判,阿爾芒與他的侄子羅貝爾聯手,合并標致汽車有限公司和標致兄弟之子公司自行車業務,建立了“標致汽車和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
經此一役,阿爾芒重整了家族業務,也團結了家族之間的關系。
世紀交接之時,標致的汽車款式有15種以上,從2座到12座,汽車重量從720—1250公斤不等。1900年時,標致已經生產了1000輛汽車。
戰后復興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標致蒙受了不少損失。戰爭期間,標致不可避免的生產了武器、軍需用品。二戰中,在法國戰敗后,標致首當其沖的受到了德國的掠奪。
不過法國人的隨遇而安也并非一無是處,由于侵略者奪走了燃油和原料,法國的汽車工業進入步履維艱的階段,標致也開始用盡可能少的原料和更節約能源的動力方式研發新車。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第一款純電動汽車標致VLV問世。VLV電池安裝于車身前部,電動馬達位于后部,能夠行駛80公里,比較高時速32公里/小時。
戰爭的結束終究到來,標致也開始了復興之路。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標致開始走出歐洲,奔赴美國——戰后迅速崛起的比較大汽車市場。
經過了車型的不斷推陳出新以及工業生產水平的整體提升,標致汽車逐漸恢復了元氣。
而與此同時,作為競爭對手的雪鐵龍卻是不斷地“作死”。由于先是投入巨資研發轉子發動機并未取得重大突破,隨后又收購多家高端汽車品牌卻因市場不對路以及1973年的石油危機而導致經營不善,雪鐵龍終究無力招架。法國政府擔心它繼續失控,因此出手救市。
1974年,標致開始逐步接管同為法國汽車生產商的雪鐵龍公司,并且在1976年法國政府注入了大量資金后完全接管了新公司,隨后合并成立了今天人們熟知的PSA集團,雖然兩個品牌仍然獨立存在,但是共享工程和技術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