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柴爾德家族被認為是世界上比較富有的家族之一。前不久,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七代掌門人 —— 伊夫林·羅斯柴爾德爵士攜夫人琳·羅斯柴爾德來到北京大學,出席北大舉辦的“對話羅斯柴爾德家族”專題活動,筆者也到場參加了這次活動。
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羅斯柴爾德夫婦在演講及回答提問時,分別強調了家族企業的一項重要競爭優勢:家族企業目標與責任的長期性與連續性。
長期性是針對短期性而言,目標與責任的長期性使得家族企業不必像公眾公司那般每每糾結于季度考評,不需要為了報表上的漂亮數字而做出短期行為。而連續性則是針對間斷性而言,它是家族企業財富傳承的獨有特質,家族企業目標與責任的連續性是那些優秀家族企業得以基業長青、代際相傳的基本保障。
當然,筆者并非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家族企業就一定比其他類型公司更有競爭力。家族企業在擁有自身優勢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劣勢。決定企業成敗的不僅僅是目標與責任這么簡單,一項競爭優勢也不足以保障企業在競爭中勝出。
筆者在此想要表達的是:我們應如何借鑒成功的家族企業的優點,并將其優點移植到我們所在的行業當中?
目前,在我國的民營企業中,家族企業占比達90%。而在紡織領域各分支行業,這一比例應會更高。中國的紡織業屬于完全競爭行業,原有的國有股份已經逐漸退出,目前該領域的絕對主力是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中的一部分是家族企業。這些家族企業的股權構成表現為家庭領袖成員個人控股或家庭主要成員集體控股。因此,如何發揮家族企業的優勢、揚長避短,是值得中國紡織業深入研討的課題。
如前所述,企業目標與責任的長期性與連續性是家族企業擁有的競爭優勢。如何將這一企業優勢轉化成行業優勢,并在面對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挑戰時,進一步將這種優勢轉化成勝勢?這個問題如果有解,那將是中國紡織業的幸事。
以亞麻行業為例。不久前的舟山會議上,亞麻業內人士再次熱烈討論如何由各家企業共同出資、促進我國亞麻內需市場這一戰略性題目。而促進內需這件事情,業內已經熱議了許久。其實在這件事上,我們是可以發揮家族企業的前述優勢的。如果亞麻行業的眾多家族企業,將促進亞麻內需市場的開拓視為己任,就如同將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視為己任,也就如同將這個行業的事業當成自己家族的事業。行業興,家業興;行業常青,家業常青。在這種理念下,中國亞麻行業就應當像一個大型的、為子孫后代負責的家族企業,而促進內需市場這一難題也將由難題轉變成本行業的共同目標。當這樣的共同目標真正形成后,其后續的環節,諸如出資方式與管理方式等具體事宜自然就不難解決。
同樣,在毛紡、棉紡、絲綢等行業,家族企業與行業的關系亦如此。
再從家族企業與行業的關系來看企業責任,我們可以說,家族的責任是微觀責任,社會責任是宏觀責任,而行業的責任就是中觀責任。目前我們有些行業缺少的恰恰是這種中觀責任氛圍。既然紡織業是完全競爭行業,就意味著它的進入門檻低,企業眾多,競爭格外激烈。競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惡性競爭。然而在當下,一些行業內經常談論的往往是惡性競爭的話題,即某些企業不負責任地以不公平手段謀取私利。造成惡性競爭的原因,首先就是中觀責任的缺失。一個行業,如果想要好的發展,必須營造本行業的中觀責任氛圍。一個家族企業,如果想要基業常青,必須將家族的微觀責任與行業的中觀責任有機結合起來,如此才能共同繁榮。
家族企業目標與責任的建立,往往是通過家族企業領袖及骨干長期努力所致。一個行業的目標與責任的建立,則需要行業組織與行業骨干的積極推動。行業組織領導與行業骨干,應當共同形成一個行業的“家族式核心”,亦應將一個行業視作一個家族企業來照料和經營。
有人自然會問:家族企業的傳承與延續依靠的是血緣和親情,而一個行業的“家族式核心”靠什么傳承與延續呢?答案是經濟紐帶。只有經濟紐帶能夠完成這個任務。一個行業組織的目標與責任要靠經濟力來驅動并實現,這個行業組織核心的傳承與延續同樣要靠經濟力來保障。當一個行業組織是以各成員提供的經濟力來支撐、并靠經濟力來傳承時,這個行業的經濟紐帶也就合成了。這樣帶有家族企業風格的行業組織,一定會具有家族企業目標與責任的長期性與連續性特征。